网站.jpg

当前位置:新沂市高流中学 > 教学管理 > 新沂市高流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沂市高流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人:来源: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1763
文章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新沂市高流中学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立足我校的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到现代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内所有人员的事情,学校内所有人员都需要改变观念,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都得到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管理体系,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我们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的对待,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思想先行的原则。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同学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所学校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一所学校工作的全部,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的标志,所以思想先行应作为一所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3.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试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试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验将要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实验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动力。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原则。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改革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合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4.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好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以及实验教材的培训。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五、新课改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为确保实验成功,切实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及时沟通和反馈各环节运行情况,学校拟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一)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朱一龙

副组长:李明忠   任  伟   刘士忠

成  员:徐冬梅   王  智   赵健康   胡方银   各科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  长:各学科备课组长

副组长:年级学科备课组长

成  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三)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组  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

成  员:各年级的学生代表

学生课程实程活动组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做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六、改革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课程改革。

2.政策保障:对参与课程实施,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确定教师工作量、职评、聘任、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3.经费保障: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4.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实施的止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七、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近几年,我校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实了管理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基本适应进行新课程试验的要求。各部门和年级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既分工明确,又能能力协作,密切配合,基本能保证新实验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高中三年课程方案

国家对高中新课程的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组成。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共8个,包括语言与文学(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一部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一部分)、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艺术或音乐和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为选修Ⅱ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新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分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计15学分,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确定课题研究和学分;社会实践共2周,2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10个工作日计2学分。

九、高中三年学生修习要求

高中学生在校修习课程三年,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达到毕业所需的144学分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安排课程,凡是新选课程并通过考核的,继续计算学分。

8个领域的必修课程共116个学分,其中:

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生物各6学分;物理学科必修和必选共6学分;化学学科必修和必选共6学分。

艺术(或者音乐、美术)、社会实践各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和选学9学分,研究性学习15分,社区服务2学分。

学校应当要求所有学生修习选修Ⅱ(地方、校本课程)课程至少6学分。有较高学习要求的学生必修课程外,应当继续修习选修Ⅰ,包括:语文科目至少选学8学分;数学科目至少选学系列1或系列2和系列4中的8学分;外语8级要求至少选学6学分,外语9级则应再选学6学分。

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中至少选择2科目,每科目至少2模块4学分,其中物理科目应当在系列3中选学;艺术、体育特长学生不受此限制。

 



责任编辑:

评论更多>
暂无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